媒体报道
【剪艺传承】方寸之间展现老北京味儿-京派剪纸
来源: 发布日期: 2018-01-26

在我国,有这样一门的艺术。材料不过是小小的一张红纸,工具不过一把剪刀,很快就能勾勒出一幅喜庆吉祥的图画。在传统的年节、婚庆礼俗中人们都离不开这样的图画。没错,这就是中国的剪纸。其实,剪纸在北京也是一项传统技艺,只不过在北京的剪纸大师目前已屈指可数了,而张晓林先生就是京派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剪艺传承】方寸之间展现老北京味儿-京派剪纸

【剪艺传承】方寸之间展现老北京味儿-京派剪纸

说起我国剪纸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唐时代,那时民间妇女就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彩色纸片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到了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更多的是,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家居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窗花、柜花、喜花、顶棚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可以说,剪纸甚至成了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剪纸在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过去老北京过年讲究要有“八大红”:鞭炮、春联、红灯笼、院门上的门神、屋门上的福字、前廊上挂着的吊签儿、窗子上贴的窗花、家具上贴的剪纸。这其中有六大红都是剪纸。剪纸有很强的地域性,张晓林是“北京民俗剪纸”的代表之一,2010年荣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北京老字号“北京晓林剪纸张”称号。

作为北京市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第三代传承人张晓林先生,于1953年6月出生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脚下。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协剪纸艺委会、北京玩具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北京东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西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他的北京老字号是中国书法大师贾松阳题写的“北京剪纸张”。后经北京工艺美术界四大协会评审,最终被誉为“北京晓林剪纸张”。

【剪艺传承】方寸之间展现老北京味儿-京派剪纸

【剪艺传承】方寸之间展现老北京味儿-京派剪纸

张晓林先生的北京民俗剪纸的特点是:以团花剪纸见长,以皇家龙文化为代表作,以挖掘、保护、传承满族民俗传统剪纸为己任,经过苦心钻研和本人灵感的展现,融乡土气息与时代风貌为一体,其作品继承和发展了老北京剪纸的民俗风味和皇家风范,作品构思大气且精、气、神俱佳。

张晓林先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他说,“我觉得搞艺术还是需要一定天赋的,剪纸也一样。我爸爸喜欢写书法,并且写得非常好,而我妈妈除了会剪纸之外,从事的工作是玉石雕刻。”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张晓林也非常喜欢写字画画,这对剪纸作品的创作非常有帮助。他自幼酷爱家传的剪纸艺术,6岁操剪,10岁掌握剪纸艺术基本技法。从艺近60年来,作品不断创新、美不胜收并多次获奖。

时代变迁,手工剪纸这项传统艺术的“慢”,在现代社会的“快”中依然和谐。大红的剪纸、双喜、福字儿,在过年、婚庆等祈福迎祥的场合中分外耀眼。剪纸这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古典情结,在京派剪纸传承人张晓林先生手下坚守了50多年,不管历经多少跌宕起伏的岁月,依然保持着特有的魅力。

北京剪无界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以非遗京派剪纸为核心,涉及剪纸作品销售和定制、剪纸课程研发和培训、国际文化交流、剪纸衍生品创作、剪纸装裱等业务板块。第三代传承人张晓林先生经过60余年的不懈努力,作品形成特有风格并自成一派,第四代传承人张立君女士,顺应时代需求,在继承剪纸艺术的基础上,为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创建了北京剪无界文化有限公司,与其并行的北京NZD设计事务所结合,在装饰装修、软装配饰、文创产品等领域发挥其特有的双重价值。

编辑:

推荐资讯